陆小曼的故事,听起来悬一点,其实又很真实,像是一场民国世界里拍出来的带泪连续剧,落幕时没什么完美收官,只有没说出口的遗憾,和一地鸡毛的温柔。
关于合葬这件事,问的人其实都心照不宣,对别人来说就是一句话,可对陆小曼自己,就是这辈子最后的小小倔强,也是她没法对世界收拾的残局啊。
但你要问,陆小曼临终前,为什么只留下“想和徐志摩同葬”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愿望?这背后的故事,远比一对风流才子佳人更复杂——她活着的时候风头太盛,临走的时候谁都留不住自己,也没人帮她圆梦。
话说回来,陆小曼自小就是那种头顶光环的“人间富贵花”,周围的铺垫早已经为她的人生拉满了剧情张力,她爸是正儿八经的大人物,妈是名门之后,连小时候她能活下来,都是家里守了好几次的福气。
其他八个孩子都没扛过运气,她偏偏活了,还成了陆家唯一的宝,养出来自然拿到所有能得到的宠爱和关注,诗书画乐样样拿手,17岁就被外交部点名做随行翻译,放到现在,也就是“别人家孩子”里的顶流。
不过这些故事讲多了,会不会觉得有点虚?毕竟那会儿家里有钱,只要不出大差错,小姑娘怎么可能不灵气满满?
她的人生本来可以直接复制“上进青年模板”,继续出国发展,稳稳走到高处,但再聪明也挡不住爸妈的安排。
19岁那会儿,陆小曼刚想在个人理想和家族期望上拉拉扯扯,家里已经挑中了王赓这位天选驸马。
王赓这人,说起来也是人生赢家,清华毕业再海归,回国当上陆军上校,履历炸得没话说,家里老人看人比现在简历官给分还严格,左挑右拣,其他人都不入眼,唯独王赓号称“门当户对”,拍桌子决定,让俩人直接“领证”,顺利成为民国小夫妻的代表。
但婚后日子好不好过,是两回事。
陆小曼的活力和爱生活在家里被搁置,她一边打扮,一边满心想要出去玩,跟王赓可不一样。
王赓忙工作到白天黑夜,“你等我,我忙完就陪你”,可结果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。
你让一个满心有趣又艺术感满满的人天天在家等老公下班,这种“守闺房”的现代版也够压抑。
时间一长,陆小曼自己都不愿等了,王赓呢,也知道自己“工作狂”属性,觉得对妻子是亏欠。
于是,他找来了自己老友徐志摩,想让这个“诗人流量担当”帮自己分担点“老婆陪聊”的责任,谁料这两个人居然聊得来,上头得很。
长时间的相处,让彼此越来越投合,天雷勾地火,外面八卦传得飞起,“民国朋友圈”里的这点事,终归藏不住。
徐志摩是当时有名的文艺才子,颜值人品都在线,有人说他们是灵魂知己,也有人说是“徐志摩翻版诗情浪子”。
无论如何,这段“友情变爱情”的故事,让陆小曼和王赓的婚姻出现了裂痕。
终于在风波中,徐志摩选择暂时离开北平,跑到国外躲躲风头,但感情这事儿,你越努力遮掩,越掩不住光芒。
陆小曼比起王赓,更喜欢徐志摩带来的自由和激情,继而斩断前缘,和王赓离婚。
话说回来,陆小曼和徐志摩,是不是爱情的最美样子?至少他们自己觉得是。
婚后,陆小曼写日记“我们走进了天国,踏进了乐园”,用她自己的话说,就是刚结婚那会儿,两人像仙女和神仙过日子,幸福得让旁人羡慕。
可再美的神仙日子,最后也要落地变回凡人,柴米油盐从不认人,徐志摩的家里并不支持这门婚事,父亲早早断了经济来源。
徐志摩要养家,便拼命在各个大学讲课,白天授课,晚上写稿子、赶诗文,换点稿费补贴开销。
当时普遍年薪才五块大洋,徐志摩一年能攒几百块,但对陆小曼的生活习惯来说,这还远远不够。
说陆小曼“生活大手大脚”,你不能全怪她,毕竟小时候环境养出来的,习惯了阔气和讲究,一下让她变得节省,其实也很难。
徐志摩最清楚这一点,自知劝不动,只能自己加班变“打工诗人”。
为了省钱,他都选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出行。
直到1931年,徐志摩为赶林徽因的演讲会,搭乘了免费的飞机,谁知事故突然降临,徐志摩再也没回来。
徐志摩去世,才是陆小曼人生的转折点。
她习惯了被关注被宠爱,但一夜之间成了孤独流浪者,不再活跃于交际圈,开始转向画画,又整理起了徐志摩的遗作,似乎在用回忆填补现实的空缺。
快进到1965年,陆小曼已暮年告别繁华,因病住院。
那时她大概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昏睡中亲手拔掉氧气罐,还对好友赵清阁说:“我看见志摩了。”
赵清阁不忍也不舍,安慰:“别乱想,好好养病。”
但气氛已经布上了悲凉,谁都知道后面的戏码。
赵清阁问能为她做什么。
陆小曼最后说出的三个字,是千言万语:“志摩的……全集。”
没等赵清阁答应,陆小曼已经释然地闭上了眼睛。
她最深的愿望不光是葬在徐志摩身边,还希望徐志摩的诗文能完整流传,那是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。
但仿佛天意弄人,她的骨灰并没和徐志摩合葬,也不怪赵清阁,毕竟徐家人不同意,赵清阁一个人也推不动这扇门。
其实她这一生,能做的都做了,到最后能叫来的朋友不多,甚至来送别挽联的,只有一副,还是她晚年的学生写的那两句:
“推心唯赤诚,人世常留遗惠在;
出笔多高致,一生半累烟云中。”
听起来,就像是一句给陆小曼定格的人生注脚。
多年后,她的侄子侄女才赶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给她建了个衣冠冢,留下一块“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”。
陆小曼的一生,真的很像一出看不透结局的电视剧,前半程是鲜花和掌声,后半程都是隐忍和失落。
就算最后,她依然没能跟徐志摩葬在一起,但心里早已经和他并肩,哪怕外头风雨再大,她自己的天堂也不只在墓碑下面。
有人说,那个年代,没有谁比陆小曼更敢于为自己的爱情拼命。
她为爱放弃了稳固的婚姻和安逸的日子,也未必真的换来圆满。
但回头看看,这种敢于为心中理想斗争的勇气,那才是她最不被理解也最值得尊敬的地方。
现在,陆小曼的故事挂在老照片下,很多人说她“活得太任性”,但换位思考,她的选择谁又能轻易做到呢?
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演着角色,有的人活得安稳,有的人活得轰轰烈烈,最后你说谁对谁错,真没那么简单。
陆小曼想和徐志摩合葬,结果现实冲淡了浪漫,她没能实现,一生也就留在了那一句“我看见志摩了”的回眸里。
现实里,爱情和生活总有一场无解的拉锯战。
这些故事流传到今天,成了后人小心翼翼品味的民国往事,像一杯残酒,苦涩里又有点甜,余味怎么都散不尽。
陆小曼的遗憾,不只在未能合葬的结局,更像她所有热烈冲动和最后的孤独,都被那个年代折叠了起来。
看完她的故事,你会有点唏嘘,也会觉得,人活一场,哪能什么都如愿以偿呢?
关于合葬这事儿,你觉得她到底是圆了自己,还是被时代拦住了最后一步?
你怎么看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的这段感情遗憾?有没有哪句话让你很有触动?欢迎留言一起聊聊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瑞和网配资-炒股配资官网-怎么办理股票开户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