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的弦越绷越紧,一年一度的“汉光”演习自然成了大家洞察台湾防御底牌的窗口。今年的演习,从内容到规模都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劲儿,仿佛在昭示:台湾方面感受到的军事压力,远超以往。而其固守的战略,也正悄然生变。只是,这些被迫的调整,能否弥补日益悬殊的力量差距,这恐怕才是真正令人疑惑的地方。
演习新表象:硬撑长时战,预备役作秀
这次“汉光”演习,最显眼的便是时间的拉长,从原先的5天4夜陡然增加到10天9夜。这无异于台湾军方试图证明其部队拥有更强的“续航”能力。预备役的动员训练,被格外突出地摆在了台前。要知道,台湾常备兵力区区16万人,与解放军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,因此,其宣称战时能动员的200万预备役部队,被他们视为“以武拒统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。
今年的“汉光41”,预备役动员人数高达2.2万,创下“汉光”历年之最。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攀升,在动员方式上也玩出了新花样:首次突破了以往连、营级的限制,搞起了全旅扩编动员。陆军第206步兵旅的3000多名预备役人员全被召回,在桃园等地进行临战训练。这种大张旗鼓、全建制化的动员,与其说是对外的“肌肉展示”,不如说是对内的“精神麻醉”,企图营造一种全民皆兵的假象,继续蒙蔽岛内民众。
细究这次206旅的集结,你会发现并非按照战时模式在军演正式开始后才进行,而是提前到位。这绝非偶然,显然是为了确保演习的“顺利”与“圆满”,避免动员过程出现任何差池,从而更好地配合当局进行宣传造势。毕竟,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集结预备役力量,是检验其战备能力的硬指标,马虎不得。
战略新困境:从滩头决战到城市绞肉机
随着解放军远程打击和登陆能力的几何级提升,台湾军队过去引以为傲的防御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曾几何时,台湾方面幻想能在外海将解放军阻击,万不得已也要在滩头与敌决战,誓将登陆部队赶回大海。然而,这种一厢情愿的战略,现在看来已彻底沦为痴人说梦。
于是,“汉光”演习被迫演变为一出新的剧本:首次模拟滩头阵地失守、解放军大规模登陆后,台湾军队退守城镇,展开巷战的情景。演习期间,台北、台中、台南等主要城市甚至同步进行了“城市韧性”演习,连民众的防空避难训练都搬上了台面。
这种转变,无声地宣告了台湾军事战略的整体转向:即在无法有效阻挡解放军登陆后,将部队撤入城市,企图以城市巷战拖延时间,寄望于外部势力的“援手”。
将部队拉入城市演练,并让民众参与防空训练,无疑能在岛内营造出一种全民备战的紧张氛围。这种刻意制造的紧张感,恰好为台湾当局提供了贩卖“安全焦虑”的借口,不仅能够煽动两岸对立情绪,也能顺势回应美国等外部势力对其“加固国防”的要求。这背后,是台湾当局在自身实力无法支撑其政治野心后,一种无奈的挣扎。
预备役困局:纸面数据与实战隐忧
尽管台湾方面费尽心机,极力渲染其预备役动员能力,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,其预备役部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问题,绝非一次演习就能迎刃而解。首先,除去那些所谓的12个甲等后备旅,要在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下,集结起更多的预备役力量,只会是举步维坚。这意味着,他们口中那所谓的“200万预备役”,很可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空洞数字。其次,预备役人员的训练状况更是令人堪忧。岛内预备役军人每年的集结训练时间普遍只有短短7天,而且训练强度远远不够。
这次“汉光”演习中,另一个甲等后备旅——第302旅,也征召了部分预备役人员进行专业复训。然而,天公不作美,一场瓢泼大雨,让许多原定户外进行的训练科目不得不转入室内。试想,和平时期连冒雨训练都无法保证的部队,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,其战斗力还能剩下几分,这无疑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更严峻的问题在于,一旦解放军大规模登陆台湾,并将退守城镇的台湾军队围困,预备役部队的士气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毁灭性打击。在那样的情境下,究竟会有多少预备役人员能够坚定地执行命令,与解放军进行巷战,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。战局一旦陷入劣势,士气的崩盘,其杀伤力恐怕比训练不足更为致命。
实力悬殊: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
面对台湾军队在“汉光”演习中的种种小动作,大陆方面无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,并本着“料敌从宽”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研判和调整。然而,这绝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可能的台海之战抱有悲观情绪。两岸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差距,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拉大,而且这种差距已然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。
台湾当局及其军队的种种举动,即便形式上有所谓的“创新”与“突破”,也丝毫无法改变其“螳臂当车”的本质。这些垂死挣扎,不过是历史洪流中溅起的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,根本无法撼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进程。正如瓮中捉鳖,最终的结局早已清晰可见。
瑞和网配资-炒股配资官网-怎么办理股票开户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